欢迎来到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!
收藏 设为首页
政务公开
您当前所在位置:其他相关政策

水灾后食品卫生的保障

灾害可以对食品生产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、供 应等各个环节,即从农(牧)场到餐桌整个食物链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。对食品污染分为已知污染和意外污染 。 已知污染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污染,一般容易估测,而且大部分已知污染均有明确的卫生标准和测定 方法。 而意外污染面广,已知度少,有些污染物也无卫生标准可供判定,监测方法也无明确规定,所以在应急处理上造 成一定的难度。 食品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由于食物资源损毁造成的损失,再一个是可能引起人体健康 的危害或潜在性危害。 一、常见灾害对食品的污染有: 1、食物资源损毁:灾害发生后,往往对食物链各个环节的食品或食物资源产生破坏作用,如农作物减产或绝收, 畜禽死亡,食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、供应网点以及居民家庭的食物都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,失去或部分失去 食用价值。除了造成显而易见的经济损失,由于大量食品或食物资源的损毁,有时可以发生灾区食品的短缺,并产 生公共营养方面的问题。如果盲目地利用损毁食品,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,如某省灾后灾区居民因食用 霉变小麦制成的面食,引起一定范围赤霉病麦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。   2、食品污染及其污染来源:灾害增加了食物链各个环节食品被各种有毒有害物质(包括病原微生物、化学毒物 等)污染的机会,有时污染范围相当广泛,成为灾后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。灾害条件下食品污染的方式和 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:   (1)、直接污染:灾害发生后,食品和饮水可被洪水浸泡、淹没或倒塌、泄露与污染物接触而直接受到污染 ,对灾后疾病暴发流行构成严重威胁。 (2)、二次污染(或连续污染):二次污染或连续污染是指利用洪水浸泡污染的食品原料,致使加工制成的食品再次 受到污染的一种污染方式。   (3)、交叉污染:灾害以后,如不注意对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设施、设备、用具和环境等进行清理消毒,就 很容易引起加工制作食品的交叉污染。这种污染方式在灾后受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家庭中极易发生。   (4)、人—食品污染:感染或携带某种病原菌的人可以通过加工制作或接触食品,使食品受到污染。如果病 原感染者或携带者从事公共餐饮或集体食堂工作,就很可能通过这种污染方式引起该病原体的食物型暴发。 二、食品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: 1、生物性污染物; (1)、 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急性食源性疾患及各种传染病。例如: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 染病。 (2)、各种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。如: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蜡样芽胞、变形杆菌等中 毒。 (3)、动物性毒物中毒(鱼肝、河豚、动物甲状腺等) (4)、有毒植物中毒(扁豆、毒蕈、发芽马铃薯等) 2、化学性污染物;化学性中毒包括: (1)、金属、类金属及其化合物(铅、汞、 镉、砷、磷) (2)、农药(有机磷、有机氯、有机氟、毒鼠强等) 3、放射性污染物; 4、机械性污染物。食品中混有异物。 三、灾害后居民饮食卫生的防制对策 (一)、提高卫生意识:做好灾后食品安全宣传教育,灾害后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和习惯被打乱、健康状况和体抗力 下降,若不注意饮食卫生,不仅会引起食物中毒,还会传播肝炎、痢疾、霍乱等疾病。为了维护健康,要注意以下 几点: 1、注意饮水卫生,不要喝生水。   灾害后水源易被污染,生水里面含有不同的污染物和致病菌,喝了生水要生病。    2、不要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。 3、不要吃凉拌菜,不要吃卤菜。灾区卫生条件差,凉菜特别是卤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污染,吃了容易生病。   4、不要吃馊饭菜。饭菜馊了以后,即使经过重新蒸煮,毒素依然存留,吃了仍旧有害。   5、不要吃毒死、病死、淹死和死因不明的家禽或家畜,不吃死因不明的鱼虾。死因不明的禽畜可能受毒物或 病菌污染,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。由于食用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的食品。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 道症状为主,如腹泻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,有时有发热、头痛,潜伏期一般在 3 - 12 小时,部分在 13 - 24 小 时,少数在 48 - 72 小时。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及时治疗,以对症治疗为主,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,必要时给 予抗生素治疗。 6、不吃过期食品。吃方便面、罐头等盒装、听装、袋装的定型包装食品,要注意查看外包装是否破损、胀气和超 过保质期。   7、不要吃发芽的土豆,腐烂的瓜果。发芽的土豆里含有一种叫“龙葵素”的有毒物质。这种物质对人体的神 经系统有麻痹的作用。腐烂的瓜果,含有多种病菌,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。再有灾害时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,有些 蔬菜、食品与农药、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混放易被误食。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,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 - 1 小时内,死亡率较高。因此,要及时对症治疗,包括停止食用毒物,及时进行催吐、洗胃、灌肠,使用特效解 毒药等。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,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、解磷定,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,条件允许 时应送医院抢救。 8、不要吃霉米面。生霉的米面含有毒素,吃了会引起疾病。粮食霉变在南方水灾地区很常见,食用霉变的大米或 小麦易引起霉菌毒素食物中毒。病人在食用霉变粮食后很快发病(数分钟- 4 小时),症状有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 腹痛、腹泻、全身不适、乏力、发热等,多为水样便,无粘液、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,该中毒在停止食用霉变粮 食后病情自动减轻,一般不会死亡,可采取对症治疗,呕吐者给予补液。   9、不要购买制作、销售不卫生的食品。   10、不要举办大型聚餐。灾区卫生条件差,食物易污染。参加聚餐的人中如果有病人或带菌者,还会把病传给 别人。 四、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 (一)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真菌毒素污染了食物(大多数真菌毒素不容易被烹煮的高温所破坏)而引起。 急性真菌食物中毒潜伏期短,常引起胃肠症状如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痛、偶有腹泻,而后出现体内各器官系 统(肝、肾、神经、血液)的损害。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: (1)、黄曲霉毒素中毒:黄曲霉毒素由黄曲霉菌产生,它多寄生于玉米、花生、大米、小麦等粮食及食用油中 。急性中毒可引起肝肿大、压痛、黄疸、肝功能异常及肾的损害,1周左右死亡。慢性中毒可引起肝的癌变。 (2)、黄变米中毒:大米、小麦、玉米被青霉菌等污染变黄,其毒素食入后引起神经麻痹、惊厥或呼吸麻痹而 死亡。 (3)、灰变米中毒:半裸镰刀霉菌污染大米,使之变为灰褐色,食后引起胃肠道症状。 (4)、赤霉毒素中毒:小麦污染赤霉菌后,小麦变红色,食后10分钟~36小时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眩晕。 (5)、霉玉米中毒:因镰刀霉菌及青霉菌是由于污染玉米引起的,主要为胃肠道症状。 (6)、霉甘蔗中毒:食后发病快,约15分钟左右出现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及腹泻。部分病人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、阵发性痉挛、瞳孔散大。3天后体温升高,可持续1~9天,严重者出现肝、肾损害。 (二)细菌性食物中毒 1、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2、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3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4、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5、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6、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 7、肉毒梭菌芽胞食物中毒 常由动物性食品(如肉、蛋类食品)和存放时间较长的熟食引起 (如米饭、蔬菜)。主要是由于食用已死亡的畜禽肉和 没有很好冷藏的食品。 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,如腹泻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,有时有发热、头痛,潜伏期一般在3~12小时, 部分在13~24小时,少数在48~72小时。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及时治疗,以对症治疗为主,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,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。 (三)化学性食物中毒 1、有机磷中毒 2、毒鼠强中毒 3、亚硝酸盐中毒 4、甲醇中毒 5、砷化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引起。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,农药、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 被误食。 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,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~1小时内,死亡率较高,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,包括停止食用毒物 ,及时进行催吐、洗胃、灌肠,使用特效解毒药等。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,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、 解磷定,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,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。 (四)有毒动、植物性食物中毒 1、发芽马铃薯中毒 2、豆浆中毒 3、扁豆中毒 4、鲜黄花菜中毒 5、猪甲状腺中毒 6、毒蕈中毒 误食猪甲状腺、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,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、扁豆或食用苦杏仁、 发芽土豆、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。该类中毒一般采取洗胃、急救和对症治疗。 灾后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重点: 1、灾后集中安置点的饮食供应和食品制作卫生; 2、灾民和救灾工作人员送餐食品卫生的保障; 3、灾区的食品安全宣传重点: (1)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; (2)、不吃病死、死因不明的牲畜肉; (3)、不吃霉变食品; 4、各区县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小分队进入应急状态,做好人员、物资准备。 5、做好食物中毒应急信息报告工作,对受灾区县发生的食物中毒,要立即上报(非正常时期,可不用食物中毒报 告网络直报),各区指定食物中毒处置的联系人,保持通讯畅通。 上报内容: 发生食物中毒(是、否) 若发生,发生的时间 ;地点 ; 发病人数 ;涉及人数 ; 可疑中毒食品 ; 采取控制措施 。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 2012、7、23